一、学科简介
面向汽车行业,机械工程学科是我校重点建设的特色优势学科,也是湖北省“十四五”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智能与新能源汽车学科群”的主干学科,其二级学科方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均为省级重点学科。该学拥有省级科研平台10个,其中湖北省重点实验室2个;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三十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车辆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工程三个专业为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
二、培养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持“四个面向”,聚焦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智能驾驶、智能制造等领域,培养具有家国情怀、扎实机械工程理论基础和宽广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领域前沿发展动态,具备解决汽车及其智能制造装备领域复杂科学问题能力,具有国际视野、科学道德、团队精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人才。毕业后能在汽车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中从事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以及管理工作。
(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崇尚科学,恪守学术道德,具有科学研究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
(二)立足汽车行业,面向区域经济,掌握机械工程学科领域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专业知识,熟悉行业领域的相关规范,具有较强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及跨文化技术交流能力。
(三)身心健康,诚实守信、治学严谨。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以及社会责任感,能够承担本学科各项专业工作的良好体魄和职业素养。
(四)瞄准学科前沿,培养多学科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知识更新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培养方向
本学位点设有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以及汽车智能制造四个二级学科方向,其中:
(一)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面向汽车生产自动化及其智能装备领域,围绕汽车制造装备的控制、驱动、监测和信息处理的理论方法以及生产制造过程精密测量与控制技术,依托制造装备数字化国家工程中心汽车制造自动化分中心,开展汽车生产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应用研究,实现生产过程智能化、精密化、绿色化,带动汽车制造产业的转型升级。
(二)机械设计及理论。面向汽车及其制造装备领域,围绕汽车制造装备、汽车电驱动装置、汽车动力传动装置等关键零部件设计与服役过程中的运动学、动力学、摩擦学等问题,依托湖北省汽车零部件轻量化技术转化中试研究基地和汽车材料与轻量化制造湖北省特色优势学科群,开展汽车及其制造装备关键零部件的结构分析与优化、振动分析与控制、建模与仿真、汽车零部件轻量化等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
(三)车辆工程。围绕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智能驾驶以及汽车未来技术领域,依托智能与新能源汽车湖北省特色优势学科群、汽车动力传动与电子控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等学科平台,开展新能源汽车系统匹配与集成、汽车电驱动系统关键技术、智能驾驶、汽车动力学与控制、汽车主动安全控制等方面的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
(四)汽车智能制造。面向汽车制造生产过程的自动化、信息化、互联网和智能化理论、方法和技术,依托智能与新能源汽车湖北省特色优势学科群,开展数字化设计、智能运维服务、智能模块化生产单元、精益生产、柔性生产等方面的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
四、培养方式
(一)坚持政治思想教育与业务学习相结合,立德树人,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采取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强化科学方法训练以及学术素养提升,在多种形式的学术研讨交流、科研任务中提升科学求真的原始创新能力。课程学习上采取课堂讲授、自学、学术研讨相结合的方式,注重案例分析、方案设计、分析报告等多种学习方式,使硕士生牢固掌握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培养学生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讨论、协作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培养硕士生创新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团队精神和崇尚科学的学术素养、求真务实的学术态度和优良严谨的学术道德。组织系列学术活动、报告、讲座等,培养硕士生的学术交流能力。课程学习时间不超过1学年,论文研究时间不少于1年。
(三)硕士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采取导师团队指导的培养方式,充分发挥所在学科导师集体指导的优势,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并加强对研究生的管理。同时可以充分利用校企共建学科优势,聘请企业导师为我校的硕士生导师,在培养过程中由校外导师联合指导研究生,鼓励选用来自于工程实际和生产研发类的课题。
五、学制与学习年限
学制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含休学、保留学籍、延期毕业)为5年。表现特别优秀的可申请提前毕业。
六、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课程体系由学位课、非学位课、必修环节、补修课组成。学位课包括公共学位课和专业学位课。非学位课包括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机械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学分制,学术型研究生应获得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具体要求及学分分配如表1所示:
表1学术型研究生学分要求及学分分配表
总学分 |
≥32 |
修课学分 |
≥30学分 |
公共学位课≥13学分、专业学位课≥8学分; 公共选修课≥1学分、专业选修课≥8学分 |
必修环节 |
≥2学分 |
学术活动1学分、实践活动1学分 |
具体课程设置见附表 |
必修环节包括“学术活动”及“实践活动”,由学院负责考核,成绩按通过/不通过登记。
跨学科或同等学力研究生,须补修1-2门本学科本科课程。补修课程随本科生听课,成绩必须合格但不记学分。
七、必修环节
(一)实践活动
1.社会实践
研究生可以通过组织和参与社会调查、支教、扶贫及其他志愿者服务等方式进行实践活动,提倡以小组或团队形式开展,累计不少于15个工作日。
研究生完成“社会实践”活动后,需撰写不少于2000字的社会实践总结报告,内容包括实践过程概述及体会、感想等,并附必要的佐证材料。社会实践服务对象(单位或个人)应在报告上填写评语。研究生提交由实践单位和指导教师签署意见的书面实践报告,学院审核通过后记1学分。
2.三助一辅
研究生担任助教、助管、助研或助理辅导员工作,其目的是培养研究生的综合能力,是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完成至少一个标准岗位的“三助一辅”工作通过后记1学分。
研究生担任助研、助管的相关要求和考核办法等参照学校研究生“三助一辅”工作有关规定执行。
3.学科竞赛
研究生在读期间,参与并完成学校认可的研究生学科竞赛,学院审核通过后记1学分。
(二)学术活动
为了促使研究生主动关心和了解国内外本学科前沿的发展动态,开阔视野,启发创造力,要求每个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应参加学术活动不少于8次,且每次参加学术活动必须写出500字以上的心得。经指导教师(小组)检查、审核,完成者在必修环节记1个学分。
八、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一般安排在第四学期,主要是依据培养计划对研究生思想政治表现、课程学习、科研、实践和论文开题及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是硕士研究生评优、奖学金评定的重要依据。具体要求参见《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研究生中期考核管理办法》。
九、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工作的一般程序为:论文选题、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论文撰写、论文评审和答辩。
(一)论文选题
学位论文选题一般应结合本学科的研究方向和导师的科研项目,选择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的科学研究或工程技术问题,或在学术上有一定理论价值的课题。硕士研究生应首先在导师的指导下做好选题工作,确定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内容和工作量时应全面考虑其知识结构、工作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和培养年限等实际情况。
(二)论文开题
开题工作原则上应于入学后第三学期结束前完成,提交开题报告与论文答辩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9个月。论文开题要公开举行开题报告会,由3-5名本学科的硕士生导师组成评议小组,开题通过者将《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书》交学院留存。具体要求参见《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硕士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管理办法》。
(三)论文中期检查
中期检查是论文工作的重要环节,在第五学期完成,由导师组完成。检查内容包括:学生论文的研究工作进展情况及已完成的研究内容;后阶段工作技术问题的预测;审查拟采用的技术路线以及课题研究计划等,对硕士研究生能否如期毕业提出意见。
(四)论文撰写
论文必须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严禁弄虚作假、抄袭、剽窃行为。论文撰写要求遵照《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基本要求》执行,保证和提高学位论文质量。关于学位论文预答辩、学位论文匿名评阅、学术不端行为检测,遵照《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执行。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环节,论文全文重复率不得高于15%。
(五)论文评阅及答辩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具体要求按照《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进行。研究生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应按照《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硕士研究生申请学位取得学术成果的规定》取得相应的学术成果。
十、学位授予
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和学分,成绩合格,按时完成学位论文工作,提出学位申请,通过论文答辩,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和《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的有关规定,经过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定达到培养标准,授予硕士学位。
机械工程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一览表(≥32学分)
类别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学时 |
学期 |
开课单位 |
备注 |
学位课 |
公共 学位课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2 |
36 |
1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必修 |
论文写作指导 |
1 |
16 |
2 |
数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1 |
18 |
1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研究生英语读写1 |
2 |
32 |
1 |
外国语学院 |
研究生英语读写2 |
2 |
32 |
2 |
外国语学院 |
英语口语 |
1 |
16 |
1 |
外国语学院 |
矩阵论 |
2 |
40 |
1 |
数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
≥4学分 |
数值分析 |
2 |
40 |
1 |
数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
数理方程 |
2 |
40 |
1 |
数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
数理统计与随机过程 |
2 |
40 |
1 |
数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
专业 学位课 |
现代设计理论 |
3 |
48 |
1 |
汽车智能制造学院 |
≥8学分 |
汽车系统动力学 |
3 |
48 |
2 |
汽车工程学院 |
汽车系统建模与仿真 |
3 |
48 |
1 |
汽车工程学院 |
机械系统动力学 |
3 |
48 |
2 |
汽车智能制造学院 |
汽车工程仿真 |
3 |
48 |
2 |
汽车工程学院 |
汽车轻量化设计技术 |
3 |
48 |
1 |
汽车工程学院 |
工业大数据与智能制造 |
2 |
32 |
|
汽车智能制造学院 |
先进制造理论与技术 |
2 |
32 |
2 |
汽车智能制造学院 |
汽车电子控制技术 |
2 |
32 |
2 |
汽车工程学院 |
非学位课 |
公共 选修课 |
科技英语 |
1 |
16 |
2 |
汽车智能制造学院 |
≥1学分 |
学科前沿技术讲座 |
1 |
20 |
2 |
汽车智能制造学院 |
音乐素质理论与实践 |
1 |
16 |
2 |
设计学院 |
工程伦理 |
1 |
16 |
2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知识产权 |
1 |
16 |
1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专业 选修课 |
制造系统建模与仿真 |
2 |
32 |
2 |
汽车智能制造学院 |
≥8学分 |
优化理论与应用 |
2 |
32 |
1 |
汽车工程学院 |
智能制造技术 |
2 |
32 |
2 |
汽车智能制造学院 |
机械振动与测试 |
2 |
40 |
2 |
汽车工程学院 |
新能源汽车匹配与设计 |
3 |
48 |
1 |
汽车工程学院 |
汽车碰撞安全技术 |
2 |
32 |
2 |
汽车工程学院 |
电机驱动与控制技术 |
2 |
32 |
2 |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
现代控制工程 |
2.5 |
40 |
1 |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
机器视觉技术与应用 |
2 |
32 |
2 |
汽车智能制造学院 |
精密测量原理与技术 |
2 |
32 |
2 |
汽车智能制造学院 |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 |
2 |
32 |
2 |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
智能机器人技术 |
2 |
32 |
2 |
汽车智能制造学院 |
必修环节 |
学术活动 |
1 |
|
|
|
2学分 |
实践活动 |
1 |
|
|
|
补修课程 |
机械设计基础 |
|
32 |
|
汽车智能制造学院 |
不计 学分 |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
|
40 |
|
汽车智能制造学院 |
汽车构造 |
|
64 |
|
汽车工程学院 |
汽车理论 |
|
64 |
|
汽车工程学院 |
汽车设计 |
|
40 |
|
汽车工程学院 |